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心理、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在心理、智能、情感上与他人不相矛盾的前提下,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排除中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抑郁:不容忽视的现代病 抑郁症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我国,每年有1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因此自杀的有28.7万人。这些数字令人震惊,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来源: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
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以利于普法。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青海普法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来自松文机电,本文标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