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警惕“梦回大唐”:别让“死亡游戏”侵蚀校园
正文:
近日,在湖南益阳,一种名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的“死亡游戏”悄然在校园中流行起来。据家长反映,参与该游戏的孩子在体验后迅速晕倒,出现脸色苍白、冒冷汗等症状,甚至第二天仍感头晕头痛。这款游戏通过特定的动作憋气造成缺氧休克,以产生濒死体验,从而得名,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死亡游戏”的游戏步骤包括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操作,其“精髓”在于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并在短暂昏厥后产生一些幻觉,被描述为“梦回大唐”。孩子们的幻觉体验各不相同,有的出现“梦幻景色”,有的出现“前世记忆”,这种光怪陆离的体验为其增添了某种“玄幻色彩”,或许也正是这种“玄幻”使得这款游戏在未成年人中广为流传。
这款游戏实际上充满了骇人的死亡气息。按压胸口限制心脏跳动,强行深呼吸憋气引发脑缺氧,进而引起一过性晕厥、呼吸停止、大脑缺氧与心脏骤停,产生的效应类似于活埋,严重者甚至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也有相当概率造成大脑永久性损伤。
目前,多地已发出通知,提醒班主任与家长注意类似情况,要求班主任严禁,家长注意孩子按压胸口的动作。但如何更好地防范孩子以身犯险,则需要对这种“死亡游戏”予以更全面的审视与辨析。
这款游戏原名为“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其发源地有美国、东南亚、中国港台地区几种说法,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传入国内。如今冠以“梦回大唐”的花名,其实不过是某种“传统复活”。借助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这款看似新潮实则古老的危险游戏,遂在校园里又得到了新一轮的传播与效仿。
未成年人血气未定,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仍在生命体验逐渐完善的人生时期,因此“很酷”“好玩”的游戏往往成为中小学生追捧的时髦行为。新奇但却危险的类似童年游戏并不止这一种,诸如“跳山羊”“单脚斗鸡”之类的游戏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危险性,更不必说那些爬高上低的野外活动。应当承认的是,参与这些游戏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他们一开始也未必能够认识到一些行为的危险性。
进而言之,童年游戏的本质还在于其社交属性,这是未成年人开展人际交往的必备元素。也正是在一个个童年游戏中,未成年人之间发展出了初步的“社会结构”。孩子的世界并非全然的天真无邪,而是更接近某种丛林状态,保留了人性中更多的“动物性”。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被支配,乃至一言不合就用拳头解决的暴力习惯,这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是比成人社会更为赤裸裸的存在。
顺着这个思路,类似“死亡游戏”之所以流行开来,其生发机制就更为复杂了,其中不仅有因为“新奇”“时髦”从而导致模仿的因素,也有裹挟乃至胁迫的强制因素。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常见“给伤害加上羞辱”(add insult to injury)的欺凌行为,这种“死亡游戏”无疑也是极好的欺凌方式。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显示,未成年人之间的“支配-服从”关系往往需要以类似的欺凌来建立,加害者往往还会以此为荣并拍摄录像上传,以此赢得权力上位者的精神快感,未成年人之间举凡当众殴打、“五马分尸”等欺凌方式,都存在类似的心理机制。以这款“死亡游戏”为例,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不少类似视频,很难说其中没有类似校园欺凌的疑云,这是理应予以特别注意的。
明乎此,“死亡游戏”之所以流行,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质密切相关。仍在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并不能很好地建立对世界乃至是对自己身体的正确认知,又在人际关系中容易“跟风”“被裹挟”“被胁迫”,这让一款几乎称得上是协助自杀的危险游戏在校园里潜滋暗长,并在多年之后借助网络“重出江湖”。
如何应对“死亡游戏”?还是应当对症下药。应当承认的是,任何一款童年游戏都能造成伤害风险乃至生命危险,文具、树枝、桌椅、板凳都可伤人,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是做不到的。对于普通的童年游戏,学校与家长应当做的是帮助孩子察觉、识别、规避这些游戏存在的危险,善加引导与教化。但“死亡游戏”与普通游戏不同的是,其游戏形式堪称高度危险,而其牵涉的欺凌疑云也危害极大。无论出于猎奇、跟风、耍酷,还是因为被迫、裹挟、胁从,未成年人总有一定几率接触到类似游戏,简单的“提醒”“通知”恐怕不一定管用,学校与家长理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防微杜渐:其一,考虑动用惩戒权,给未成年人建立“死亡游戏碰不得”的认知;其二,从防范校园欺凌的高度来认知类似游戏,严肃看待其中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因素,以强制专门矫治的手段惩罚与处置相应的欺凌者。
在韩剧《鱿鱼游戏》中,一款款童年游戏最后竟然变成了“出局即死亡”的生死游戏,本应远离死亡的童趣成了编剧营造反差与反讽的元素。而在现实世界中,童年游戏理应远离死亡与危险,让其回归童趣本身。学校与家长都应对这款“死亡游戏”防微杜渐,莫让其变成以生命取乐的鱿鱼游戏。
转载请注明来自松文机电,本文标题:《“死亡游戏”惊现校园:莫让童年游戏变成“鱿鱼游戏”丨快评 》